您现在的位置:平顶山市实验高中 >> 学科建设 >> 正文内容

促进创客教育成为新亮点和突破口(转载)

发布时间:2017-3-22 15:07:17 点击数:4904次

《中国创客教育蓝皮书(基础教育版)》目前出版。蓝皮书在总结2012到2016年中国创客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和活动等不同维度,有事实、有观点、有故事、有情怀地展现了在快速发展和迭代过程中,中国创客教育的发展全貌,并且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提出了未来创客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探索和反复研究的方向,以聚集最大范围的行业资源,促进创客教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和新的突破口。

“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在2013年开始出现创客教育的提法以来,创客教育的概念和定义始终伴随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推进而变化。蓝皮书从基础教育实践者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梳理了“发展中的创客教育”这一定义的蝶变过程,而且引述了大量来自创客、教师、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者的采访和心路历程的自我解剖。创客教育是创客和教育两个领域融和的产物,如果单独从教育从业者或专业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往往可能会陷入到既有的思考模式中;而像李大维、程晨、叶琛、余翀、潘昊这些很少出现在教育研究文献的创客,则通过开放的、社会化的创客教育蓝皮书的编纂过程,将他们对创客教育的理解全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对未来对创客教育的后续梳理和研究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中国创客教育蓝皮书分为“遇见”“溯源”“践行·案例”“活动”四个主体章节。“遇见”部分系统地解读了创客教育定义中各个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其和创客教育其它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合理性,并以人物群像的模式将创客教育界的典型人物、典型观点勾勒出来。在“溯源”部分当中,对2012年开始的创客教育的萌芽、发展、爆发过程做了系统梳理,将其分为:准备期(2012)、探索期(2013-2014)和发展期(2015-2016)三个阶段,将大量的图片、文献、会议记录和专家发言提要做了系统地梳理,表明中国创客教育的发展现在仍然处于一个初期的阶段。人们预计创客教育将会从一个边缘革命的角度对现行教育进行一场“柔软”的改变。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活动、宣讲、会议和付出更像是来自草根教师、产业界、学术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种自发的群体贡献的过程,很多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主观善意的“无心之举”到后来竟成为推动中国创客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事件,给了这个肇始于中国,发端于民间的教育浪潮以发展壮大的良好学术环境。在“践行·案例”部分,蓝皮书介绍了温州中学创客空间、常州虹景小学创客基地、深圳二高创客空间等知名中小学创客空间的发展建设历程,以期通过详细的空间建设方案,让处于快速发展的创客空间建设和创客课程研究,有一个“根红苗正、和而不同”的操作样本。创客教育不是简单的校园教育,它的实践场包括家庭、校园、社会等多个领域,其形态包含大班课程、选修课程、慕课自学、工作坊、个人定制课程、基于项目的极限学习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推进主体有中小学校、教科研部门、课外活动管理部门、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多种不同行事方式的机构。在蓝皮书的第四部分“活动”中介绍了大量不同主体的活动操作方案和实施过程,各种创客文化节、创客邀请赛、行业组织规划以及企业项目方案的梳理,其目的是以一种“众人拾柴”的姿态,聚集各方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创客教育的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最后,蓝皮书以附录的形式将创客和创客文化的纵深解读和一些翔实的课程及文献资源进行了分享,将蓝皮书作为一个创客教育大厦的索引,把读者引向更为丰富的阅读空间之中。

教育作为一项惠及全民的公益事业,涉及千家万户,而创客运动这样一种根植于“大规模业余化”的社会运动和产业运动,将会主导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方方面面。而人类将走向何方呢?中国又将会走向哪里,以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其中呢?无论怎样,我们现在研究和推行创客教育,都是一项恰如其时的历史自觉,而《中国创客教育蓝皮书(基础教育版)》的出版,则是给这个时代赋予了一个鲜明的注脚:路在脚下,结伴前行。

                                                                      (作者:吴俊杰,单位:北京市景山学校)

                                                                         原文载于《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19日第3版 
                                                                                               责任编辑:吕露燕